搜尋此網誌

2011年8月3日

成為組織工作者之路

放暑假了,好心的常務理事邀請我們跟紀念館的朋友一起到外地進行組織訓練,說穿了就是大家一起去玩看看其他社區在做些甚麼,順便拜訪老朋友也認識一些新朋友。

兩天一夜的行程我們去了下面這些地方....真是十分的充實,因為到哪裡都有協會的老友,而且是熱情的老友,幫我們安排很多行程跟很多人見面。晚上在嘉義商旅過夜,很棒的老建築改建的成功案例,聽說以前是舊戲院,後來又變成牛肉場,最後被改成現在的旅館。晚上大家利用一些時間進行非形式(「飛行」式)討論,得到一些前輩們的解惑與打氣,感覺很棒,也幫助自己釐清了很多工作上遇到的問題。真的收穫多多。下面就把一些紀錄直接放上來,之後有多點時間再慢慢編輯吧。

拜訪地點:
台南-神農街、國華路、佳佳西市場
嘉義-板頭社區、古笨港交趾陶工作室嘉義商旅(Day+)、溪口圖書館
雲林-虎尾厝沙龍、姊妹電台、西螺大橋、西螺大農倉、西螺老街、螺陽文教基金會、台西藝術協會、台西活力海岸


討論記錄:

  1. 有關成為轉譯者

在組織工作中,我們都要期許自己成為一個「轉譯者」,轉譯並不單指語言上的轉換,更是如何讓不同族群、不同背景、不同屬性的人群得以溝通、產生連結、進而組織的重要工作。而在轉譯的工作中,協商是一個重要課題,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交流必須延續下來,否則很難撐過這麼多煎熬。
以前協會常會請人來做「形勢分析」,對於「轉譯」工作,認識大環境很有幫助,建議可以重新開啓此類學習活動。形勢分析不但可以瞭解大社會、建立世界觀,也可藉此放下個人情緒。各行各業的形勢都有其被瞭解的價值。藉由「形勢分析」,可以建立工作、思考的習慣,發現對象與施力點,可以讓我們在與不同對象談判時清楚彼此的「底細」,也可以培養組織工作者的「戰略觀」,進而得以從大角度、高層次、多元視角看待事情。


  1. 有關增強橫向溝通
可參考WWF的方法,充分運用電子資訊,建立每個人的行事曆,讓所有人知道彼此在做什麼。或是美國洛杉磯一個婦女組織的做法,製造與經營共同分享的空間與時間。例如以前用的方法:煮飯給大家吃,讓大家在一天之中有個時間聚聚、聊聊。另外一種做法則是所謂的「產業民主」,讓單位中的每個人輪流擔任不同的角色、輪流負責所有的工作,輪過一圈後每個人都可以清楚的瞭解組織的全面、知道其他人的工作內容。
提供過去公司的經驗,大家每天早上約定一個時間確認今天的工作排定與行程,下午定某個時間再確認今日工作是否達到預定進度。可以幫助大家互相瞭解工作進度與行程,並且追蹤效率。
  1. 有關定位
我們一向不太在乎定位與目標。在意的是「過程」,在乎的是在什麼樣的運動上發生,什麼樣的新人出現了?運動過程中捲動了多少人?運動的過程即是「定位」。運動最大的困難與樂趣就在於「變動」,練習看待自己與他者的運動哲學。就像面對一塊土地上,不看他最後能產出什麼,而是看土地的生態系統是否健全。

建議:
  1. 建立適度的專業化職業訓練(自我成長、在職訓練)
  2. 彼此不斷的溝通協商
  3. 透過旅行與讀書會來提升自己,旅行比讀書會重要,因為他有多重功能,一趟旅行可以多方面學習。若無許多旅行機會,則利用出差機會順道去拜訪人、地。
  4. 把自己想大一點,不要妄自菲薄。
  5. 面對外界的期待時,應該保持自己的態度與速度。不須為了要回應他人期待而亂了自己的腳步。但內部的工作問題也應適度討論與解決。
  6. 需要重新找回過去與運動或組織相關的同志,普查人脈資源,可邀請他們回來聊聊或去拜訪過去的盟友。
  7. 是否可適度、適時發起討論?也許每三個月為頻率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