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文附贈腳踏車自我結凍美照 |
但也真是想不到,在韋克舍只看見一天太陽,買到腳踏車的那天,竟然也開始下雪了。好險我有先見之明,在交易的時候就先問了前車主,從平均一人有三輛單車的荷蘭來的女生,能不能傳授幾招下雪天騎單車的秘訣,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。她果然身經百戰,告訴我三招:不要騎快,不要突然剎車,如果天氣太差就不要騎車。
因為這裡搭公車很貴(單趟要大約80塊台幣),所以我到現在還沒搭過公車,不是走路就是騎車。從上個月到現在(今天剛好滿月),也算是經歷了一些不同的天氣和路況,而且我很幸運,今年是暖冬,目前最冷也只有-10度,而且沒有維持很久,所以大部分時間騎單車都還算舒服。零下天氣騎車的好處就是,越覺得冷你就越用力踩,自然而然就會暖活起來。
然而,暖冬的缺點就是,雪一下下一下融,一下結冰一下融化,這種時候就是騎車最驚險的時候(至少在今天滑倒之前我都是這麼認為)。通常太陽下山之後,會開始結冰,有時候會飄雪,如果白天繼續下雪或持續是零下,地面會有點雪堆積,這時候不管是走路或是騎車都游刃有餘。但如果過幾天,雪下面開始結冰了,那走路就會變得很困難,除非有好的防滑雪靴。這時候騎車就特別開心,因為不用挑戰摩擦力(說實在的,在下雪的地方生活,才發現,這裡的人有兩件事絕對不可能學不會: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溜冰),可以比較輕鬆的前進,路面也不會不平。
最糟的狀況就是,下了幾天雪,然後融化了,所以會有雪、冰、巧克力冰沙,或雪花冰在路上,這時候有點難判斷哪裡是整個結冰的冰,哪裡是冰沙或雪花冰。有時候全部都是冰沙,有時候綜合冰,不管什麼狀況,都刺激了。你知道這種融化中的雪英文叫做什麼嗎?它叫slash,對,就像斜線一樣叫slash,我有天騎在這些slash上的時候,突然領悟了這個名字的由來。當我們騎車在slash上的時候,腳踏車就會像slash呈現斜斜的狀態。我覺得我永遠忘不了這個單字。
在這種狀況下騎車很像在騎越野車,就是要抓緊龍頭,不要亂煞車,用力踩然後盡量保持平衡(後輪會一直甩),不要放手或著急(要尖叫就叫吧)就對了。這讓我想到泰北的爛路,不知道在爛泥巴上騎摩托是不是也大概像這種感覺?
結冰的時候,下坡很刺激,又不能不剎車,但也不能踩或按太緊(這裡腳踏車大多是左踏板後踩剎後輪),如果你曾在結冰的路面上行走過,你就會情不自禁的想像腳踏車在上面滑行該有多滑,但這時就要跟自己說:「上面有雪,上面有雪」,騙騙自己不要怕。其實騎車不會感覺到滑,所以很多時候是自己嚇自己。
韋克舍市政府滿貼心的,他們的官網上說,行人單車道只要積3公分的雪就會清理,而且行人單車道跟主要道路都是第一個清理的,所以上學前路面幾乎都已經乾淨,灑了小石子(我不確定這裡有沒有在路上灑鹽,但如果有人的工作就是每天灑鹽,那也滿殘酷的,不是嗎?),只是有一段沿湖的路不太清理,所以到學校前有時候會有點刺激。後來遇到幾個日本同學,她們說冬天她們都繞路,走主要道路,雖然景色差了點,但比較安全。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每天都可以獨享美景的原因。
之前有一篇新聞在說斯德哥爾摩政府要開始有「性別意識」的清理積雪,就是說他們統計最多意外都發生在女性身上,而女性多用人行道和單車道,所以他們要改變清雪順序,先把通學路段和行人單車道清理完再去整理其他路段。找完韋克舍的原則之後,發現韋克舍早就把行人單車道放在跟主要道路相同重要的位置,跟性別有沒有關係我不清楚,但這真的給學生們和很多愛湖人士、單車騎士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。
從一開始連轉彎都要超級慢動作,有時候還僵硬到錯過好幾個轉彎的機會,明明騎車卻不斷被慢跑人士超越,到現在可以在slash上想著車子變成一條slash,然後到今天,雖然笨到在騎上冰前剎了前輪(心裡明知道不行,但又不想騎到不平又滑溜的冰塊上,按下剎車時也知道來不及了),滑倒馬上爬起繼續騎。不知道前面還有什麼樣的天氣和路況等著我,但我想我應該可以「冰」來「醬」擋,「雪」來土掩了吧。
下雪天騎車真的很好玩的,大家有機會一定也要嘗試看看。
韋克舍清理積雪原則:
主要道路積雪8-10公分,行人單車道積雪3公分。先後順序是,大馬路跟行人單車道,單行道跟公車專用道,停車處通常晚上清理,住宅區要等到最後,而且要有10公分積雪才清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