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個月的觀察下來,發現其實瑞典人有些性格跟華人滿相似的,例如瑞典語中有個很重要的詞"logam",我的瑞典媽媽在我們第一天見面時就告訴我,在瑞典會常常聽到,瑞典人很愛用這個詞。logam其實就是不多不少,不大不小剛剛好的意思,有個瑞典朋友直接用"the middle way"來解釋這個概念,就是我們也很愛說的「中庸」。瑞典人不喜歡高調,不喜歡炫耀,一切都要剛剛好,房子不能太大,車子不能太貴,成績不能太好,不可以跟朋友炫耀自己兒女的成就,有錢不能炫富,連生活的城鎮都要「大小適中」(非常主觀的認定)。我曾經問我瑞典妹妹們,那小孩子在學校不就都不能讓同學知道自己成績很好?他們說中學階段還真是不敢讓大家知道自己比較聰明,藏成績單的都是功課好的,沒有人想當突出的那個。但到了大學就比較明顯了,大家比較能表現自我一點,但還是時時刻刻會記住要logam。我看,行中庸之道,瑞典人可比我們更戒慎恐懼啊!
瑞典語有一個很令我驚訝的親屬稱謂系統,是在其他西方語言中所沒見過的,瑞典語的親屬關係分的滿詳細的,長輩們都會細分是屬於父親或母親的親戚,也就是說,瑞典語中也有「阿公、阿媽、外公、外婆」這種系統,farfar就是爸爸的爸爸,farmor就是爸爸的媽媽,morfar是媽媽的爸爸,mormor是媽媽的爸爸,然後爸媽的兄弟姊妹也會被細分,但沒有年齡高低,例如farbror就是爸爸的兄弟(不知是叔或伯),farster是爸爸的姊妹,morbror是媽媽的兄弟,moster就是媽媽的姊妹(就是姨。寫一寫才發現中文也把跟女性有關的親屬關係簡化了,姑、姨、舅都沒有大小!好過分!),到堂表兄弟姊妹就一律稱kusin了。我發現時非常興奮,當所有的同學都很疑惑的時候,對我們這種來自親屬稱謂複雜五百倍以上文化圈的人來說,這簡直小菜一盤。老師說以前丹麥和挪威(記得嗎?他們跟瑞典語很相近)也會這樣細分,可是現在只剩下瑞典人繼續延用。瑞典人還滿重視家庭關係的,雖然大家常相處可能會起摩擦,(就算真的想殺了彼此還是要走中庸之道,裝作沒事那樣)但我目前認識的瑞典人(都是中南部的鄉親)都會定期跟家人聚聚,也聽過瑞典人批評把父母丟到養老機構就再不去探望的那些子女。
瑞典語中還有個好玩的現象,就是沒有尊稱格,也沒有像法語那樣複雜的敬語系統,好像有專門跟皇室成員用的比較「高級」的詞,但除此之外沒有特別的階級。這點跟英語滿像的,但瑞典人是真的非常沒有高低之分,在學校直接叫老師的名字,first name,不是姓氏,連個Professor都不用加,當然也不要叫他們Sir或Ma'am,會很尷尬。小孩可以直稱長輩的名字,有些人甚至不希望小孩子叫他們姑姨舅叔伯的,因為這樣就產生了階級或權力關係,或是單純不想自己被叫老了。兄弟姊妹之間更不用說,當然是直稱名字。很多人可能覺得美國人在社會關係上已經算是很放鬆的,但很多美國朋友還被瑞典人嚇到,很不習慣。千萬不要以為瑞典社會是完全無階級的,在某些行業中,階級還是很根深蒂固的,例如在醫院,我的瑞典妹妹就叫苦連天,資深醫生就像神一樣,但在政治圈的另個妹妹卻如魚得水,因為政治圈走在時代的尖頭,追求開放平等,從20出頭到70幾退休人士都一起工作,沒有倚老賣老或男/女權至上這種事。
大家休息一下,下集再聊...